襄阳都市网
您的位置:襄阳都市网首页 > 资讯 > 正文

绘细胞画卷,昌精医之路 | 2020精准医学·细胞研究高峰论坛完美谢幕!

论坛组委会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当前中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从人类的生命健康到经济,再到工作和生活方式,疫情已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充满艰巨挑战的一年里,我们更加看到了科学的力量,为攻克新冠病毒的肆虐,全国的科学家、临床医生、流行病学家、企业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精诚合作、团结一致,高效地遏制了疫情的发展。


10月15日下午,由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昌科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苏州绘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北京昌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中关村生命园管委会、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管理委员会指导的2020精准医学·细胞研究高峰论坛在北京市昌平区奇点中心A座3层路演大厅顺利召开。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绘细胞画卷,昌精医之路”。精准医疗时代,细胞的研究,特别是单个细胞的研究,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无限接近于生命体的最小单元,这也成为我们深入探寻肿瘤、遗传病、免疫病、以及今年新冠肺炎机制的有力助手,指导我们寻求更高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同时,新兴生物材料的研究也在为细胞研究持续赋能,相信学科交叉必将开启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大会致辞

大会执行主席:张惠丹 致辞

苏州绘真医学、北京昌科医学创始人兼CEO


王晨光主任 致辞

北京昌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王颖总经理 致辞

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DAVE.WEITZ教授 云致辞

论坛特邀首席科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三院院士


刘冰副社长 云致辞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

《BIO-XRESEARCH》杂志编辑部主任


刘刚教授 致辞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协和学者”特聘教授、

清华大学百人教授、清华大学药学首任系主任

宁波康柏睿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主题报告

DAVE.WEITZ教授 云报告

论坛特邀首席科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三院院士


报告题目:THE APPLICATION OF SINGLECELL SEQUENCING IN RECISION MEDICINE (单细胞测序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摘要:作为世界上微液滴技术的开创者,Weitz教授深入介绍了团队应用微液滴技术实现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学测序的研究历程,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单细胞测序从低、中通量到达高通量的里程碑。利用微液滴技术能够在几分钟内制备出数以百万计、体积均一的微液滴,每一个微液滴最小仅几个皮升,是我们通常生物反应体积的1/(10^8),体积的减小可以极大地提高细胞处理的数量,并提高生物反应的效率。此次报告,Weitz教授也介绍了在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面,实验室采用基于微流控的单细胞扩增、检测和测序等方法,对早起前列腺癌患者实现了更高的检出效率。Weitz教授对当前微流控单细胞测序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够在临床检测和新药研发中取得更广泛的价值。


主题报告


Nai Wen Cui博士 云报告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

(BROAD INSTITUTE)博士后


报告题目:SINGLE CELL PRO TEOMICS SEQUENCING (单细胞蛋白组学测序)

摘要:细胞蛋白表达的异质性为许多生物学现象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尽管许多单细胞DNA测序,RNA测序或DNA / RNA同时测序已经用来间接的研究单细胞之间的遗传和转录差异。然而,由于缺乏单细胞蛋白质组测序的技术,单细胞蛋白质组尚未得到广泛的研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技术。在本次报告中,Nai Wen Cui博士概述了单细胞蛋白质分析技术,评估其优势和局限性,并介绍了其在此方向上的研究进展。


主题报告


刘冰副社长 云报告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

《BIO-XRESEARCH》杂志编辑部主任


报告题目:打造国际顶尖科技期刊的思考

摘要:优秀的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推动力,是全世界科学家交流、促进的重要途径,优秀期刊对稿件的选择和点评更是科学前沿的风向标。在与冠状病毒的战役中,全世界的科学家已经发表了数以万计的研究论文,百家争鸣,共同推动检测方法、药物和疫苗的转化与生产。细胞研究是目前前沿研究的热点,我们也非常希望得到优秀期刊的支持与促进!本次论坛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副社长,就如何通过合力打造国际顶尖科技期刊进行了深入探讨,力争在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增强世界范围的影响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华医学会会刊《Chinese Medical Journal》高速发表了大量相关的基础性和临床性的研究论文,最短审稿周期仅以天来计算,成为我国医学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刘冰副社长还重点介绍了由和上海交通大学贺林院士和哈佛大学David Weitz教授共同担任主编的杂志《Journal of Bio-XResearch》,未来会通过这个以细胞组学为核心方向的杂志进一步推动单细胞领域的研究。目前,由张惠丹博士和DavidWeitz教授发表的创刊号综述论文“Single-cell sequencing leads a newera of profiling transcriptomic landscape”已经获得了高影响因子论文的引用,希望在今后有来自他们的更多的优秀论文。


1603088478(1).jpg

刘刚 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协和学者”特聘教授、

清华大学百人教授、清华大学药学首任系主任

宁波康柏睿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报告题目:抗肿瘤药物康莫他赛的临床前研究—创新与创业之体会

摘要:刘刚教授为我们分享了抗肿瘤创新药物康莫他塞的研发历程,对目标产品特性的精准分析、追求创造性的药物设计、严谨的药物代谢动物学实验,还有优秀的科学家特质,包括求知欲强、持续学习、一直在寻找下一个突破、意识到伟大的科学发现随时会出现,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等,都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团队正是基于这些特质,使康莫他塞有效地解决了行业痛点,包括耐受问题和复发问题等。最后,刘刚教授还为我们重点提出了“善于了解和发现医疗需求,并尝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医疗需求,以及建立具备引领解决医疗需求的空间及方法能力的突破性成果”的创新与创业的指导与建议,从而使创新与创业之路获得全面而正确的指引。


报告主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张惠丹 博士

苏州绘真医学、北京昌科医学创始人兼CEO


报告题目:单细胞测序/助力发现肿瘤治疗新靶点和伴随诊断新模式

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药物研发、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成功地开发出了以肺癌为代表的多种癌症的靶向药物,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癌症中特征性人群的死亡率。这种令人欣喜的成就使我们相信“将肿瘤变成一种可控的慢性病”的抗癌终极目标一定会实现,其必由之路就是快速寻找到更多的药物靶点,从而开发出覆盖癌肿更全、覆盖人群更全的靶向药物。


在未来,如何将药物靶点的发现带入高速路,在本次报告中介绍的单细胞测序将会大展身手,其全方位、单细胞组学水平上的基因表达与结构变异的研究,能够赋予研发人员既能一览肿瘤全景又能深入了解每个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机制,就像一台“生物天文望远镜”在浩瀚的细胞星河中,瞬间发现海量目标,变革性地改变我们寻找肿瘤候选靶点的策略。同时,也为伴随诊断开辟新的模式,使肿瘤诊断达到单细胞水平,更好地指导靶向药物的使用。


张旭 博士

北京丹序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


报告题目: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研发之路

摘要:丹序生物致力于利用其单细胞测序技术平台进行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推动针对包括传染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内的适应症创新型药物研究。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创始团队迅速从60余位新冠康复期病人血液中筛选出多种高活性中和抗体,其中DXP-593和DXP-604已于8月与百济神州就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达成独家授权协议,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赵远锦 教授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


报告题目:仿生器官芯片及其与单细胞组学结合的展望

摘要:器官芯片是要在芯片上模拟生物体的环境进行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培养,研究并控制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生物学行为,从而实现能够模拟生物体环境的器官移植以及药物评价等。通过对生物材料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团队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了系列结构功能特异的生物活体材料,解决了器官芯片构建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在此次论坛中,重点例举了具有解毒功能的肝脏芯片和用活性结构色材料构建的心脏芯片。这些器官芯片与单细胞组学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在应用器官芯片进行药物评价等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揭示内在的生物学作用机制。

陈雪冬 总监

苏州绘真医学、北京昌科医学首席BD总监


报告题目:技术引领科研,推动肿瘤临床转化

摘要:昌科医学与绘真医学立足基因检测产业链中游,开展肿瘤基因检测临检及单细胞测序等科研服务,解决肿瘤药物开发及临床使用痛点,目前业务已经覆盖18个省105个地市。同时,逆流而上应用公司的核心专利技术,包括微流控芯片、液滴微反应器和单细胞测序等,向仪器试剂产品化迈进。本着“描绘本真,健康护航”的理念,致力于让肿瘤患者得到更高效、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主题报告:多学科交叉引领原始创新


叶方富 院长

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软物质与生物物理实验室副主任


报告题目:物理微环境对细胞行为的调控

摘要:细胞迁移对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至关重要。迁移的细胞能产生主动拉力,重塑胞外基质并导致介观纤维束的形成。叶方富教授在本次论坛中介绍了团队最近关于重塑的纤维束如何调节细胞迁移和多细胞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并希望在未来与细胞组学方面进行更多的机制探索性研究。


陶陆阳 教授

苏州大学法医学系主任、教授

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中心博士后


报告题目:单细胞测序开辟脑科学研究新领域

摘要: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认识脑、保护脑和创造脑是各国脑计划的核心。陶陆阳主任在报告中介绍了传统脑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所在团队对脑外伤后细胞死亡与保护相关机制的研究,并着重介绍了单细胞测序对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进展。


徐碧漪 副教授

上海大学副教授

南京大学SKLACLS副研究员、哈佛大学博士后


报告题目:微流控高通量单细胞质谱用于癌症细胞识别和分型分析

摘要:质谱是获得单细胞指纹图谱的关键手段,微流控技术是高精度、通量化细胞培养、操控的关键技术。通过将微流控技术与质谱技术的巧妙结合,我们团队实现了高通量、高精度单细胞活细胞质谱分析,其在基于单细胞快速通量化检测的精准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李文 副教授

上海大学副教授、博导、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硕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报告题目:智能树形聚合物水凝胶及生物医药应用

摘要:智能聚合物水凝胶兼具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响应性,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材料。报告重点介绍了一类烷氧醚树形聚合物水凝胶,其具有优异温度响应性、可调控机械性能、可注射性以及独特的包络和屏蔽特征,在细胞培养、组织工程支架、蛋白和核酸负载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论坛花絮


来源:

推荐阅读:淮南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