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应对国内国际环境新变化新挑战,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疫情时代,站在“十三五”与“十四五”的交汇点,传递出强烈的国家大战略转向信号的“双循环”蓝图下,我国的产业链生态将发生怎样的变革,对企业战略会产生哪些影响,出海企业又该如何据此做出相应调整?。”
中国企业网络品牌保护意识薄弱 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对比,为大家展现了国内外企业在网络品牌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和保护意识的差别。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巨头企业比如谷歌,苹果,亚马逊,域名数量基本上在10万左右,每年投入至少500万以上。而国内企业域名数量拥有1000个的都屈指可数,比如国内巨头企业百度,阿里巴巴等域名基本在2000个左右,每年投入都不超过100万。 企业持有的新顶级域数量,谷歌持有46个以上,每年投入至少1亿上,亚马逊持有55个以上,每年投入1亿以上,而国内阿里巴巴持有数量最多,但是也不超过10个。以上数据均说明,中国企业的网络品牌资产保护意识还相当薄弱。
出海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网络品牌风险
针对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遭遇的侵权问题,杨海滨也做了详细解析。首先是域名、商标等品牌资产抢注泛滥的情况,企业经常遇到品牌资产被恶意抢注,或是欺诈、钓鱼的仿似域名的恶意侵权。他例举了出海企业在国际交流、产品出口上会面对的品牌风险。
案例一:来自经销商、代理商抢注域名带来风险。
由于自建销售网络难度较高,许多出海企业均在海外寻找经销商做代理,对此,他提醒各大企业需谨防海外经销商抢注其本地域名和本地商标,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案例二:来自国别域名被抢注带来的风险。
他举例阿里巴巴2012年进军俄罗斯,因alibaba.ru被抢注导致俄罗斯发展受阻的案例,提醒各大企业谨防国别域名被抢注的风险。
案例三:来自域名抢注品牌形象受损的风险。
比如2015年杜蕾斯其品牌域名durex.cn跳转到竞争对手杰士邦网站,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大多数企业对于海外侵权行为无法及时预知,一般在钓鱼网站对企业利益造成损害之后,才能发现问题,而后期维权成本高、耗时长。这是出海企业在网络品牌维权上的一大痛点。他建议各大企业要建立及时预警机制,重点关注网络品牌保护问题。
跨境出海的终极是品牌出海。品牌是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失去拥有的域名,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出海企业务必重视海外的域名保护,特别是经销商管理这块。
最后他基于海域科技多年的行业经验,向大家介绍了一套专业的数字品牌保护体系。
比如谷歌在2013年申请了.google为新顶级域,后续陆续开始以.google 为后缀开展多元化的业务,比如domain.google等,具有强烈的线上品牌标志作用。这个阶段企业的域名不只是保护了,是长久的品牌战略资产了。
第一:提前保护
基于企业未来品牌规划,提前布局网络品牌资产注册和保护;
第二:资产回购
寻找专业机构协助回购核心域名。
第三:管理监控